“荆襄屏障。”
樊城外,韩复骑在乌驳马上,回头望着樊城北门上的那四个大字,将它们念了出来。
身后,已经升任干总级参事室主事的王宗周,当即介绍道:“好叫大人知道,樊城东晋时置县,宋朝时虽然并入襄阳,无有县城之名,但城池仍在,宋末时被北虏焚毁,明朝时复建。原先开有九门,南三门都没入到了汉水当
中,现存还有六门。按大人说的顺时针的法子,分别是迎旭门,迎汉门,朝觐门,朝圣门,定中门,还有这座樊城东北的屏襄门。
王宗周原先是襄阳一带有名的掮客,能说会道,对于这些历史典故还有乡情地貌了解的非常多,可以说信手拈来。
樊城和襄阳隔着汉水遥遥相望,是襄阳的北大门,这城门上刻着的“荆襄屏障”四个大字,不是说说而已。
没有樊城的话,襄阳也很难守得住。
将来鞑子兵南下的话,这里也是抗拒满清的第一线。
位置十分的重要。
所以在襄阳城内的局势稳定下来之后,韩复就带着人马,渡江到樊城这边来实地考察。
樊城紧挨着汉水而建,原先南段的城墙还有南三门都没入到了汉水当中,所以樊城的城墙现在仅剩下西北东三面。
韩复刚才带着人,从西南边的迎汉门,一路绕到了东北边的屏襄门。一路所见,虽然和襄阳相比,樊城是一座小城,但城池建得也颇为坚实。
其实从战术的角度来说,这种小而坚的城池,反而比那些大城要难打,因为守城的一方,只需要很少一点的兵力,就能够城固守。
而攻城的一方,面对这种小城,有再多的人马,也发挥不出来兵力上的优势。
况且樊城南边就是汉水,汉水过去就是襄阳,可以源源不断的给樊城输送物资和兵力,这就使得敌人很难把樊城给完全困死。
当然了,明末红夷大炮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那种战争形态。
大顺与满清最后决战之一的潼关之战中,初期大顺军队还能与清军野地浪战,多次主动发起攻击,虽然多数失败,但至少还有出击的能力。但等到清军的红夷大炮加入战场之后,顺军立刻陷入到了明显的劣势当中,很难再主
动发起反击了。
这种威力远超于之前任何一种武器的火炮,堪称是明末野地浪战,攻坚夺城之必备良器。
原先几乎只能靠人命去填的攻坚战,有了红夷大炮的加入,难度瞬间就下降好几个档次。
这座小而坚的樊城,能不能抗住红夷大炮四面围打的考验,韩复还不知道。
不过好消息是,这玩意鞑子能用,自己也能用。
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就算是赵有德造不出来,自己还能派人去澳门的卜加劳铸炮厂买,运输不便的话,就花大价钱把工匠给请过来帮自己造!
这帮佛郎机人,职业道德还是在线的,只要给银子,他们什么都愿意做。
“樊城虽小,却十分坚实,确实可称得上是荆襄屏障。”韩复收回了视线。
跟在王宗周身旁的张维桢,这个时候才得到说话的机会,连忙也介绍道:“韩大人,樊城虽然废县,但在前明之时,仍有樊城巡检司、襄阳卫樊城千户所、樊城税课司、递运所和樊城水驿等设。我国朝于襄京建政之后,存税
课司、递运所和水驿,废巡检司和千户所。大人如今接管樊城,以在下之见,宜先恢复巡检司,维持市面。”
樊城的防务,原先是由北营一掌旅负责,该旅跟随杨彦昌出征,至今生死未卜,留守在樊城的一百来号老弱病残,也都被韩复解除了武装。
韩复让陈大郎的第二局,暂时驻守在樊城。
等这段时间进行的军队改制完成之后,韩复打算在樊城留一个混编司,然后与水师一起,负责樊城的防务问题。
樊城地方虽然不大,但却是通往河南的必经之路,汉水上的货船如果是去河南的话,大多在此上岸转运。城内其实还是挺繁华的,光是各地的商馆会馆就有好几家。
樊城税课司在万历年间,靠着船税、货税、商税、查验盐引,一年能征上来2000多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