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厂、建材厂和玻璃厂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是毫无疑问的重工业。
由于需要大量的水力设备,因此成本的大头在平整土地、修路和开凿水渠上。
在没有蒸汽和更加现代的动力之前,水力就是韩复推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是绝对不能省的。
除此之外,建筑成本和设备本身的成本也要占大头。
人力成本反而是最不值一提的。
甚至还不如畜力值钱。
这三大工厂想要弄好了,韩复估摸着,至少要四十六万到五十两白银。
远远超过了目前襄阳府和郧阳府一年赋税的产出。
投资固然重大,但一旦能够落成投产,那对整个下荆南道,对整个襄樊镇将会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放眼整个九州赤县,谁敢与我韩大帅争辉?
水泥建材是要优先保障自己供应的,但是高纯净度的玻璃,却是一个可以用来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尤其是日本。
中国是个贫银国,银资源相当匮乏,但日本不是。
日本可太银了,银资源相当相当丰富。
石见银山是此时全世界最大的银矿之一,甚至没有之一。
此时整个东亚,都没有高纯净度的玻璃,襄樊镇如果能造出来,是相当有市场的。
日本人讲究所谓的?寂文化,因此,不需要糊厚厚的窗纸,坐在屋里就能欣赏到外面的雪景,这对那些岛国贵族们来说,是何等的尊贵?
简直就是身份的终极象征啊!
而用玻璃制成的透明纯净的茶具,必然也会受到欢迎。
东南亚人更喜欢花花绿绿的东西,没关系,都能给你造,甚至还能给你弄点玻璃做的佛陀、观音什么的,就是后世两元店里随便买的那种。
狠狠地收割一波那些宗教贵族。
小小的玻璃,运作好了,是可以成为襄樊镇的白银收割机的。
不过理想虽然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
荆湖襄郧一带虽然是种田爆兵的天然宝地,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僻处内陆,没有出海口啊。
长江航线马上也要被清廷全部控制了。
他空有能够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但是卖不出去啊。
一番拉扯之后,乔、王、李、陈等几家大户,尽管仍旧心存疑虑,但韩伯爷威名在外,钱袋子始终拗不过刀把子,众人根本没有说“不”的权力。
最终,乔家认购八万两,出现银四万;
王家认购五万两,出现银二万五千两;
李家、陈家各认购两万两,各出现银一万。
其他几家大户共认购六万两,光化大户集体认购五万两,都出一半的现银。
剩下的一半由金局作保,向筹办中的襄樊银行借款补齐。
这样一来,谷城、光化两县的十几家大户,共同出资二十八万两白银。
襄樊镇则以土地、技术、安全保障、市场、订单入股,双方合办水泥建材厂。
文书是早就拟定好的,双方各自签字画押之后,条款就正式生效了。
这支庞大的船队,继续向上游进发,而韩复没放乔四海等人下去,摆了几桌酒席,宴请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