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又从四方各处想办法凑来了十辆卡车,前往丹巴帮忙运送矿石。
在各方的大力支援下,云母矿材料的解决迎来了转机。
但是依旧困难重重。
首先就是开采方面,没有大型开采设备,只能由人力顶替。
他们真的是在以血肉之躯与整座山脉碰撞。
那是一个“国家需要我,我便义不容辞”的年代。
那群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岁的年轻矿工接到国家的任务后,脑子里便只剩下了一个想法: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任务,支援电子管厂,支援国家建设。
当整座大山横亘在他们面前,从他们的脸上丝毫看不出退缩,每个人的眼中闪烁着的只有昂扬的士气和毫不畏难的斗志。
一条接着一条的矿脉被征服,开采量飞速上升。
但是开采量上去了,怎么运输又成了问题。
矿区当时是没有马路的,汽车进不去,最多用马车或者驴车拉出去,可是就连驴车的数量都很有限,况且这样又得绕路,运送效率大打折扣。
云母突击队的众人望着越积越多的云母矿,心焦如焚。
“赵主任,这样运得太慢了,什么时候才能凑够开工的料啊。”
赵红华当然也清楚,这个效率肯定赶不上开工。
他把心一横,说道:“走,我们把矿背下去。”
“背下去?”
“对,直接背下山去,不用绕土路,我们直接下去。”
“主任,这山路太危险了。”
“怕什么?当年推着独轮车运物资,四周炮火连天,不比这个危险?”
软书生也能是个硬骨头。
就甲居矿脉的陡峭程度而言,这确实是个非常困难又危险的行为。
说完,赵红华把上衣脱下系在腰间,拿起一旁的竹筐就开始装矿石。
其他人没有多说一句话,更没有一丝犹豫,纷纷拿起筐还是装矿石。
于是,一支由电子管厂的云母突击队组成的运输队就担负起了运送矿石的任务。
运输解决了,矿石的筛选又成了问题。
丹巴云母矿当时没有选矿厂。
于是云母突击队商议之后,决定把运送的路线更改,直接把矿石背到山脚下的马路边,在路边搭起棚子,由突击队中的女同志直接在路边选矿。选好之后马上装车送走。
一条几乎全是由人力构成的云母矿石生产线就这样搭建好了。
云母矿的材料问题基本算是解决了。
在矿上,繁重的工作强度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
严峻的考验。
当时在矿区是没有宿舍的,云母突击队的成员和其他矿工一起住在简易搭建的棚子里,棚子门口就是山坡,出门就得爬山。每天吃的是南瓜汤,玉米窝头,大粒盐和辣椒。
脚上的血泡一个挨着一个,一双鞋不到一个月就穿坏了。每个负责背运矿石的同志肩膀上都被编织筐的带子勒出一道道血痕。
我们可能在今天是无法想象其中的艰辛的,但是在那个年代,那群人,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扛着共和国的工业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有一天,云母突击队早晨吃过东西后又像往常一样开始往山下运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