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7章
“如今半岛之上,高句丽一家独大,百济仰其鼻息,若无外力干涉,新罗被吞并只是早晚之事。”
“可如果我们一鼓作气灭了高句丽,很可能会让我们现在的盟友新罗迅速坐大。”
“别看新罗人现在对我们毕恭毕敬,那是因为他们有求于我大唐。”
“一旦高句丽这个心腹大患消失,我大唐又不能立刻填补此地的权力真空,新罗的崛起几乎是必然的。”
“任何一个国家,一旦羽翼丰满,便不会再甘居人下。”
“与其日后再与我们亲手扶植起来的新罗兵戎相见,不如留下一个半死不活的高句丽,让它们三家在半岛上相互制衡,彼此消耗。”
李想可是清楚记得,历史上大唐费尽心力灭亡高句丽,最终却没捞到多少实际好处,反而把新罗这个小弟惯成了白眼狼,待其统一半岛后,立刻就翻脸与大唐为敌。
他可不想几年之后,被自己养出的狼反咬一口。
“辽东地势一马平川,利于我大军纵横;可一过鸭绿江,便多是山地丘陵,我们人生地不熟,战事必然会艰难数倍。”
“留而不打,倒也不失为一个稳妥之策。”
刘谨并非拘泥之人,很快便想通了其中关窍。
“不过,鸭绿江以南的高句丽国土,据说有为数不少的金矿和铁矿,若是不取,岂非白白便宜了他们?”
作为锦衣卫的核心人物,刘谨对高句丽的家底一清二楚,一想到那些闪闪发光的金矿要失之交臂,心中便隐隐作痛。
“此战之后,高句丽必然元气大伤。我们完全可以强迫他们签下城下之盟,将靠近海岸的矿脉划归我大唐,至于内陆深处的,就留给他们自己折腾。”
“我料定战后高句丽沿海的城镇村庄都会向内收缩,这恰恰给了我们从容占据的良机。”
李想对麾下的市舶水师充满信心,在亡国和割地赔款之间如何抉择,高句丽的君臣应该不傻。
“王爷此番构想若是能够实现,对我大唐北疆的长治久安,实有不世之功。”
“原本的河北道以北,大片土地荒凉,可一旦辽东开发起来,再有渤海湾繁忙的航线串联,整个环渤海区域都将繁荣鼎盛,这是多少金银都换不来的基业。”
刘谨的眼界同样不凡,一眼便看出了这番布局的长远意义。
李想笑道:“到那时,辽东的木材、皮草和粮食,通过海路运往登州;江南的精美货物,也通过海路销往辽东,大唐内部的商品流通将前所未有的顺畅。”
“只是,辽东以北尚有室韦、靺鞨等胡人部落,必须想办法将其收为己用,才能彻底稳固辽东的局势。”
刘谨摇摇头:“这个不难,对付胡人的法子,无非是威逼利诱,分化瓦解。到时候再把淳于家的捕奴队派过去,总有的是办法让他们听话。”
这些年跟着李想南征北战,刘谨也总结出了一套对付边疆部族的有效手段。
此刻马周等人不在,他便自然而然地担起了军师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