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竟然??”
马来西亚,一个满脸胡茬的中年男人,看着电脑屏幕,愣了一下,随后便再也忍耐不住,霍然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朝韩,棋院复盘室众人盯着电视屏幕,更是惊呼出声:“竟然小飞在二路!!。。。
车子在山路上颠簸了整整一天,直到黄昏才抵达下一个目的地??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一个偏远村落。这里群山环抱,峡谷深邃,村寨依陡坡而建,木屋错落如棋子散落崖壁之间。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当地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据说这里的学龄儿童中,有近七成曾因家庭变故或经济困难辍学。
刚进村口,便见一群孩子围在溪边石桥上张望。他们穿着褪色的校服,脚上多是胶鞋甚至赤足,眼神里却透着一种异样的专注。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小女孩率先跑过来,手里举着一张皱巴巴的纸:“你们……是不是来办‘说话的棋’的?”
我愣了一下,接过那张纸。上面用铅笔歪歪扭扭写着一句话:“我想告诉我阿爸,我不是他不要的孩子。”下面画了一颗黑子,落在空荡荡的棋盘中央。
“谁教你们这个的?”沈砚之轻声问。
“苏老师寄来的视频!”男孩们纷纷围上来,争着说,“还有阿依古丽姐姐班上的小朋友也来了!他们在电视里走了一步,我们也想走!”
原来,《轮到我了》剧组提前发布了预告片段,其中正包含了凉山小学那场“跨时空棋局”的画面。这段影像被辗转传到了这里,像一颗火种,点燃了这群孩子的渴望。
校长是个五十出头的傈僳族汉子,名叫普亚,皮肤黝黑,嗓门洪亮。他听说我们要重铺大地棋盘,二话不说就召集村民清理操场。“这地方三年前塌过一次,”他一边搬石头一边说,“可只要孩子们愿意开口,再烂的地也能踩出路来。”
第二天清晨,我们在操场上重新绘制了十九路棋盘。没有专业工具,就用粉笔和绳子拉线;没有现成棋子,孩子们便从家里带来核桃、铜钱、碎瓷片,甚至有人把母亲缝衣的顶针磨平当白子用。阳光洒下来,整幅棋盘泛着粗粝却真实的光。
第一位走上前的是个沉默寡言的少年,叫木扒。他父亲五年前外出打工,从此杳无音信。母亲改嫁后,他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他走到右下角,将一枚烧制过的陶珠轻轻放下,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我还记得你穿蓝布衫的样子。**”
风掠过树梢,没人说话。紧接着,一个八岁的女孩蹦跳着上前,她叫娜玛,父母都在福建制鞋厂做工,每年只回来一次。她踮起脚尖,在左上角放下一枚红玻璃弹珠:“**我想吃你去年答应我的草莓蛋糕。**”
笑声响起,又迅速沉淀为某种更深的情绪。一位老教师拄拐而来,他是村里唯一读过师范的人,退休后仍坚持义务教课。他放下一块刻着“师”字的木牌:“**对不起,当年没能留住你们每一个。**”他说这话时望着远处几个早已失学的身影,眼眶发红。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有个年轻妈妈抱着婴儿走来,丈夫因矿难去世,她独自抚养三个孩子。她在中腹落下一颗银耳环:“**我没改名字,还姓李。**”那是她丈夫生前最常说的一句话??“你要是改了姓,我就真没了”。
当第十六颗棋子落下时,天空忽然飘起细雨。雨水打湿了粉笔线,却没人退后。相反,更多人从屋檐下走出,排起了队。有个盲童由姐姐牵着手慢慢前行,他在靠近天元的位置停下,从怀里掏出一只竹哨:“**我想知道,风长什么颜色。**”他说完,轻轻吹了一声,清越的哨音响彻山谷。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些孩子不是在模仿哪一场仪式,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重建与世界的连接。语言曾被贫困、离别、误解层层封锁,而此刻,它们正借由一颗颗粗糙的棋子破土而出。
午后的雨停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我们打开笔记本电脑,尝试接通远程信号,希望能让怒江的孩子们与远方对话。然而网络极不稳定,画面断断续续,声音时有时无。正当我们准备放弃时,屏幕突然亮起??是伊力亚尔!
他坐在窗前,窗外是一片辽阔的戈壁滩,风吹动他额前的碎发。他的石膏已经拆掉,左手灵活地比划着:“我能听见你们。我也带来了那边的声音。”
随后,镜头切换。青海湖畔的孩子们出现在屏幕上,他们每人手持一张卡片,轮流朗读:
“你说你想吃草莓蛋糕,我家果园今年结了好多果子,我可以晒成果干寄给你。”
“你说风是什么颜色,我觉得它是蓝色的,因为每次刮风,湖水就会变成蓝宝石。”
“你说你还记得爸爸的蓝布衫,我爸爸也有件一模一样的,他在工地上班,每周都会给我写信。”
泪水悄悄滑落。娜玛紧紧抱住弹珠,仿佛那是全世界最珍贵的东西。木扒站在原地,嘴唇微微颤抖,最终抬起手,在空中虚虚回应了一个“谢谢”。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一名村干部匆匆赶来,说是乡里接到通报,近期有媒体记者密集走访边境村落,怀疑存在“非正规文化传播活动”,要求立即暂停一切“未经审批的集会”。
气氛骤然紧张。普亚校长眉头紧锁,低声解释:“这边管得严,怕搞出事端。你们最好今晚就走。”
沈砚之没说话,只是默默合上电脑,取出录音笔,按下播放键。里面传出昨夜录下的那些话语??木扒的低语、娜玛的愿望、盲童的提问、老教师的道歉……一段段声音如溪流般流淌而出,在空旷的操场上回荡。
“这不是集会。”他缓缓开口,“这是倾听。如果连一句话都不能说出口,那这片土地还有什么温度?”
村干部怔住了。他本欲强硬驱散人群,此刻却站在原地,听着那些从未听过的声音,脸色渐渐松动。良久,他叹了口气:“……最多再留一天。”
我们点头。时间虽短,但足够种下种子。
当晚,全村人在火塘边聚会。没有酒,也没有歌舞,只有篝火噼啪作响。沈砚之拿出那块“听懂的心”木牌,挂在火塘上方。“它走过帕米尔高原,穿过大凉山,现在来到怒江。”他说,“它不属于任何人,只属于每一个愿意说出第一句话的人。”
接着,他提议:不如把今晚的棋局继续下去,不靠棋盘,不靠规则,只靠心。
于是,人们开始自发讲述。一位母亲说起自己偷偷攒钱供女儿读书,却谎称没钱让她辍学,只为逼她更努力;一个曾偷过同学饭票的少年坦白,那是因为他连续三天没吃过一顿饱饭;还有一个总爱打架的男孩哽咽道:“我不是坏孩子,我只是想让别人看见我。”
火光映照着每一张脸,那些长久压抑的情感终于找到了出口。我不由想起日志本里那位1987年的旅人??原来真正的棋局,从来不在纸上,而在人心深处。
次日清晨,我们必须启程。临行前,娜玛塞给我一封信,封口用蜡油粘住,上面画了一颗红心。木扒则悄悄把那枚陶珠放进我的口袋,什么也没说。
车子驶离村口时,我回头望去。孩子们站在高处挥手,手中举着用彩布拼成的小型棋盘,中央贴着一张合影??是我们昨天一起摆下的那盘未完成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