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楼卧室。
望着沉沉入睡的李恒,宋妤细心地用洗脸毛巾帮他擦手、擦嘴、擦拭脸蛋和脖子。
后来更是换一块毛巾,打湿帮他擦脚。
孙曼宁一直在边上旁观,直到宋妤把空调调好温度,才呐呐地问:“。。。
林小满盯着屏幕上的第一句话,指尖在键盘上停顿片刻,仿佛怕惊扰了这清晨刚刚苏醒的思绪。她没有急于往下写,而是起身走到窗边,推开那扇老旧的木框玻璃窗。冷风裹着新年特有的清冽扑面而来,远处福利院的孩子们还在院子里追逐嬉戏,笑声穿透薄雾,像一串串银铃洒落在冬日微光里。
她深吸一口气,回到桌前,继续敲击键盘。文档一页页铺展,她的思路如春水解冻,缓缓流淌开来。“全民健康共同体”的构想,在她心中早已酝酿多时??它不再局限于医保报销的技术层面,而是试图打通医疗、预防、康复、养老之间的壁垒,让健康服务从“被动赔付”转向“主动守护”。她写道:“未来的医保,应是预防的前哨、治疗的桥梁、康复的支撑、生命的托底。”
正当她沉浸于文字之中,手机震动起来。是老周发来的语音消息,背景嘈杂,夹杂着风声和人语。“小满,出事了。”他的声音低沉而急促,“昨天夜里,牧区那边传来消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阿爸突发脑溢血,移动终端因极端低温短暂失灵,远程会诊延迟了近二十分钟。虽然后来抢救成功,但医生说,再晚十分钟,可能就救不回来了。”
林小满的心猛地一沉。她立刻调出系统后台数据,果然发现那台设备在凌晨三点十七分出现了信号中断,人脸识别模块重启三次才恢复正常。她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那位蒙古族老额吉拉着协管员手说“共产党派来了菩萨”的画面。可现在,菩萨的手,差点没能及时伸出去。
她拨通老周电话:“联系技术组,马上启动应急预案。我要他们今天之内拿出耐寒性能提升方案,不能等下一个‘差点’发生。”挂断后,她迅速起草了一份紧急通知,要求所有高寒地区服务点立即配备备用电源与离线诊疗包,并安排专人每日巡检设备状态。同时,她在新文档中新增一节:《极端环境下的生命保障机制》。
上午十点,办公室门被轻轻敲响。进来的是小陈,眼下挂着青黑,手里抱着厚厚一摞材料。“林姐,这是过去半年‘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全部案例汇总。”他把文件放在桌上,声音有些沙哑,“我们整理出了137个典型问题,其中42%集中在老年人操作困难,31%涉及跨部门信息不通,还有18%是因为基层人员缺乏应急处置权限。”
林小满翻开第一页,目光落在一个案例上:一位独居老人因子女长期在外务工,无法通过人脸识别完成年度资格认证,导致医保卡被自动冻结。老人患糖尿病多年,药停了五天,血糖飙升入院。虽然后续恢复了待遇,但代价沉重。
“这些不是小事。”她低声说,“每一个‘办不成’的背后,都是一个人在生死边缘的挣扎。”
她当即召集技术、政策、客服三方负责人开会。会上,她提出三项硬性整改目标:三个月内实现“无感认证”全覆盖,利用大数据行为分析替代强制刷脸;建立“亲情授权”机制,允许亲属远程代办关键业务;为基层窗口赋权,设立“特事特办”绿色通道,事后补录审批流程。
“我们要做的,不是让人求着系统活下来,而是让系统主动去接住每一个人。”她说完这句话,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随即响起一片掌声。
下午两点,她接到国家局通知,受邀参与制定《全国智慧医保建设指南》。晚上回家的路上,她特意绕道去了市立医院急诊科。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正忙着接诊,走廊里挤满了候诊的患者。她悄悄观察着自助缴费机前的一位老太太,反复按错按钮,最后蹲在地上抹眼泪。旁边一名年轻护士走过来耐心指导,才勉强完成操作。
林小满走上前,轻声问:“这种情况每天都有吗?”
护士苦笑:“太多了。尤其是晚上,家属着急,老人糊涂,机器又不听使唤。有时候真想把机器砸了。”
那一夜,她又一次彻夜未眠。她在文档中写下:“技术若不能理解人类的脆弱,便只是冰冷的工具。”她建议在全国推广“人工+智能”双轨服务模式,在所有三级医院设立“数字助老岗”,由志愿者或社工提供一对一辅助;同时开发“情绪识别AI”,当系统检测到用户多次失败、语调焦虑时,自动转接人工服务。
第二天清晨,她刚走进办公室,就被一则新闻推送吸引:某地医保局推出“刷脸就医”新政,宣称“秒级结算,全程无感”。配图是一位西装革履的官员站在崭新的设备前微笑挥手。林小满眉头紧锁。她知道,这种追求表面效率的“政绩工程”,往往忽视了真实场景中的复杂性。
她立刻撰写了一篇内部建言稿,题为《警惕“技术傲慢”侵蚀公共服务温度》,直言:“当我们用‘秒数’衡量改革成效时,请别忘了,有些人一生都没碰过智能手机;当我们推崇‘无人化’时,请记住,许多病人最需要的,是一句温暖的‘别担心,我来帮你’。”
文章发出后,反响激烈。有同行私信支持:“终于有人说出来了。”也有质疑声音:“你是不是太理想主义了?现实哪有那么多时间慢慢教?”
她没有回应,而是带着团队深入社区做了为期一周的蹲点调研。他们记录下六十岁以上老人使用医保App的全过程,最长的一次,一位八十二岁的退休教师花了四十七分钟才完成一次门诊查询。期间三次求助邻居,两次误触退出,一次因指纹识别失败险些放弃。
调研报告出炉那天,她在全区干部培训会上播放了一段视频:镜头对准一双布满老年斑的手,颤抖着点击屏幕,背景音是老人自言自语:“怎么又退回来了……明明儿子教过我啊……”
全场寂静无声。结束后,一位街道主任红着眼眶说:“我们天天讲数字化转型,却忘了谁在被甩下。”
此后一个月,她推动出台了《医保服务适老化改造十项标准》,包括字体放大比例、语音提示间隔、操作步骤简化、家庭绑定功能等,并在全国率先试点“家庭数字管家”制度,鼓励年轻人为父母代办并获得积分奖励,可用于兑换体检服务或药品折扣。
春天悄然而至,柳絮纷飞。这天傍晚,她正准备下班,阿秀突然出现在门口,身后跟着一位拄拐杖的老人。
“林阿姨!”阿秀跑上前,“这是我爷爷!他听说您忙,非要亲自来谢谢您!”
老人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纸,展开一看,竟是去年办理的家庭医生签约凭证。他口齿不清地说:“闺女……谢谢你……药便宜了一半……我能活到现在……是你们拉了我一把……”
林小满连忙扶他坐下,眼眶发热。她想起十年前那个雨夜,自己第一次下乡调研,也是这样一位老人,躺在漏雨的土屋里,攥着空药瓶说:“治不起,就等死吧。”如今,同样的土地,同样的人群,命运却因制度之光照亮了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