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开,全厂震动。
这笔钱,是他这些年省吃俭用、加上房产抵押凑出来的,几乎是倾家荡产。但他知道,唯有如此,才能打破信任坚冰。
第二天,技术科集体报名,三十多人合计认购十二万股;第三天,装配车间十几个老师傅联手出资八万;到了第五天,连看门的老刘都拄着拐杖来了,颤巍巍掏出六千块养老钱:“董厂长,我相信你不会坑咱老百姓。”
那一刻,董善站在登记台前,眼眶发热。
他知道,这场改革,终于有了温度。
就在持股登记接近尾声时,一封来自北京的信件送到了他桌上。
寄信人:李野。
信很短:
>董哥:
>
>听说你在京南干得不错。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培训即将结束,可能会被派往南方某省协助地方改革。
>
>你说得对,我们都想改变这个系统。只是路径不同。你选择守住一块地,我选择登上一座楼。
>
>但我始终记得那天晚上你说的话:“工厂不是报表上的数字,是活生生的人。”
>
>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再次坐在同一张桌子前,讨论同一个问题。
>
>到那时,希望我们不再是对手,而是战友。
>
>祝好。
>
>李野
董善读完,久久未语。
他走到窗前,推开玻璃,春风吹进屋子,带着槐花初绽的清香。
远处工地上,新厂房的地基已经打好,几台吊车正在作业。那是他规划的“智能制造试验区”,未来将生产自主研发的节能型洗衣机核心部件。
他拿起笔,在回信纸上写下第一行字:
>李野:
>
>京南的花,今年开得比往年早……
写到这里,他停住,笑了笑,撕掉纸页,重新铺开一张。
这一次,他写得很慢,很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