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早餐到了办公室,任颖便又递来手里一直抱着的文件盒。
“这几个是我最近筛选出的合适人选资料,武总也帮忙搜集了一些资料,还算比较全面,你看看。”
这才是她今天要汇报的最重要的事。
陈学兵立马露出感兴趣的笑容,搓了搓手,以开盲盒的心态打开文件盒,抽出了第一份资料,细细查看。
他把所有的行政管理都推给了蔡志坚和武捷思,自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办。
ARM总部的筹备人员上周末已经来上海了,要对ARM中国进行一次完全的公司结构整改。
这次整改,ARM没让陈学兵一方参加,但在为期一周的整改之后,双方的合作就算正式开始了。
后续如何偷师,林赋给了一些评估,认为目前无论是奇点还是展讯都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件事要打开思维,在全国去找帮手。
文件盒里,便是目前中国相关人才的密码。
陈学兵细细翻看,时而点头,时而摇头。
但表情是逐渐凝重。
“尹志尧?不行不行,中微半导体是专注设备的,而非芯片设计,而且他们既然在和美国应用材料公司打专利官司,肯定在FBI的监视名单里!”
“魏少军也不行,他是清华微电子所的所长,清华实验室采购的每一台ASML光刻机都需要向欧盟申报最终用途,知道吗?而且他们缺乏大规模流片实战经验,要能找清华,我会想不到?”
“邓中翰这个人我关注过,跟陈老师他们团队差不多,以前在硅谷开过半导体公司,做高端数码成像半导体传感器的,回来以后搞了这个中星微电子,主流产品也是数码相机CMOS芯片,他们的轨迹里面没有CPU架构经验。
陈学兵一一否定。
中微半导体和中星微电子前世被简称“中微”和“中星微”,名字非常接近,他前世曾疑惑过,也刨根问底地查过,有些了解。
尹志尧是美籍华裔,曾是美国应材的副总裁,归国后搞的中微半导体是做等离子刻蚀机的,属于光刻机的下一步,按照光刻机“画”的图案,用等离子体在硅片上精准蚀刻出凹槽或孔洞,完成芯片的立体结构。
中国的刻蚀机没被卡过脖子,反倒一直走在世界先进制程,核心原因就是中微半导体。
而邓中翰的中星微电子在摄像头芯片领域也很争气,前几年把图像传感、处理、压缩于单一芯片,约等于摄像头芯片的“Turn-key”,技术被飞利浦、三星、罗技等国际品牌采用,与展讯同在去年拿到芯片设计的“国家科技进
步一等奖”。
另外,还有一个“上海微电子”,是国家队,02年成立的,是光刻机的整机集成厂商,在他重生前完成了28nm光刻机的良率爬坡测试,完成了成熟制程的全链条,并解锁了14nmFinFET工艺。
FinFET:一种立体结构的“鱼鳍”状晶体管,解决了平面结构晶体管技术止步于20nm的问题。
他们很优秀,但这不是他们能帮忙解决架构问题的理由。
芯片领域,架构是架构,设计是设计,协议是协议,材料是材料,光刻是光刻,刻蚀是刻蚀,封装是封装,里面有互通的领域,但各自也有难以突破的知识体系断层。
芯片设计流程是:规格制定定义芯片功能→架构设计→RTL编码零件加工图→功能仿真→逻辑综合→物理设计模块位置→时序验证→交付光刻图纸→流片→制造。
制造流程是:光刻机画图→刻蚀机挖沟→清洗杂质→填充金属→抛光表面→重复几十次→成品芯片。
就像中芯国际这样的半导体代工企业,也不能做到制造流程全覆盖。
首先它不是制造材料的,光刻机方面也只是采购商,如果要制造光刻机,找中芯国际没用,中芯国际只能提供光刻机的应用场景和工艺验证。
其次中芯国际目前在高压工艺显示驱动芯片、射频工艺RFIC等特色技术也不成熟,在先进封装领域能力也十分缺失,这直接带来了部分芯片的性能低下,比如通信基带,展讯在能找台积电的情况下绝不会找中芯,
尤其是先进制程。
想自主生产出任何一种半导体产品,都必须在相对的领域找到精准的切入口进行发力。
而从任颖提供的资料来看,她对半导体的了解似乎还在“他们是同行,应该都能帮上忙”的笼统程度。
不过这也不能怪任颖。